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

主要目的是鉴定泥页岩、碳酸盐岩、煤光片的显微组分。

1、基本原理:

将有代表性的岩样制成的光片置于反光显微镜下,交替使用白光和荧光,根据反射光颜色、强度、结构形态、突起、内反射、产状等反射光特征和荧光下的颜色、形态及强度鉴定显微组分。用点计法或目估法统计各显微组分和矿物的百分含量。主要显微组分有:腐泥组(结构藻类体、层状藻类体、沥青质体)、壳质组(孢粉体、角质体、木栓质体、树脂体、荧光质体、叶绿素体、壳屑体)、镜质组(富氢镜质体、正常镜质体、再循环镜质体)、惰质体(丝质体、粗粒体、菌类体、惰屑体)、次生有机组(烃类体、沥青体、微粒体、各向异性体)、动物有机碎屑组(动物碎屑体、动物软体)、矿物沥青基质。

2、仪器

双目偏光、反射光显微镜、并备有反射荧光装置。计算器、浸液

3、样品制备

岩石样品或粉碎、无荧光粘结剂+岩石粉碎制成光片样。

4、测试方式

4.1 先开启高压泵灯,再开启白色光圈,检查白色和荧光灯切换装置是否正常。
4.2 将压平的光片置于载物台上,滴上浸油,显微镜聚焦,校正物镜中心;调节孔径光圈和视域光圈,使视域亮度居中、光线均匀、成像清晰。
4.3 确定载物台移动尺移动的步距、行距,以0.4-0.6mm为宜。应保证有800个以上有效测点均匀布满全片。步距、行距的确定依据下式:
式中: S –步距、行距,mm;
     Dmax — 光片中最大颗粒的直径,mm。
S = 1/2dmax
4.4 固定好载物台,从试样的一端开始,鉴别位于目镜十字丝交点下的有效物质属于何种显微镜组分或矿物,计入相应的计数键中,随后按预定步长沿固定的方向逐步移动,若十字丝交点落在胶结物(如环氧树脂等)。显微镜组分中的细胞空腔、空洞、裂隙以及无法辨认的微小颗粒时,作为无效点,不予统计。当十字丝交点落在不同组分的边界上时,从右上象限开始,按顺时针的顺序选取无边界线存在的象限中所出现的物质为鉴定对象。
4.5 每统计完一行,以预订的行距使光片沿固定方向(垂直于先前步进的方向)移动一步,继续另一行的统计,直至整个光片统计结束。
4.6 观察鉴定时,应交替使用白光和荧光,以便准确识别显微组分。

5、结果表达

5.1 每块样品统计的总有效点:连续不少于50个视域各组分统计或有800个以上有效测点。其中显微组分的总统计点数不能少于16个,否则测定结果只供参考。
5.2 各种显微组分和矿物的体积分数,以其统计点数占有效点数的百分数表示,将数值约到一位小数。

6、执行标准:

《SY/T6414—1999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及统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