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是指通过自然作用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遗体、遗物和生命活动的遗迹。古生物化石又可分为遗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遗物化石、化学化石五种
遗体化石是指保存在岩石里的古生物遗体本身,包括整体和部分化石。如猛犸象、恐龙骨骼、人类头盖骨、硅化木等化石。模铸化石是生物遗体在地层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如植物叶子的印痕、贝壳等化石。遗迹化石是指保留在岩层中的古生物生活时的活动痕迹。如足迹、爬痕、穴、孔等化石。遗物化石是指古生物的卵(蛋)、粪便,以及人类祖先使用的工具等。
设备包括:显微镜、电子天平(0g~100g,±0.01g)、可调温度电热板(50C~300C)、超声波淸洗器(功率75W~100W)、电冰箱、烘箱。
1 | 岩石薄片化石鉴定 | 6 | 孢粉分析 |
2 | 钙质超微化石分析鉴定 | 7 | 微古植物分析鉴定 |
3 | 有孔虫分析鉴定 | 8 | 木化石鉴定 |
4 | 藻类分析鉴定 | 9 | 古生物大化石鉴定(植物、昆虫、脊椎动物) |
5 | 牙形石分析鉴定 | 10 | 植物角质层分析 |
4.1.1概念
1~35微米大小的碳酸钙质化石。包括颗石藻类所产生的颗石及与其相似的化石,也包括与颗石化石共生并且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归属不明的绝灭类别如白垩纪的微锥石类与第三纪的盘星石类等。
4.2.2 实验材料和试剂
材料包括:a)载玻片:76mmx25mmx1mm;b)盖玻片:22mmx22mm或20mmx20mm,厚度0.13mm~0.17mm;c)冷杉胶:折射率为1.520-1.549;d)蒸发皿:50mL或75mL;e)烧杯:250mL,500mL,lOOOmL;f)研钵。
试剂包括:a)碳酸钠(NaCO3),化学纯;b)碳酸氢钠(NaHCO3),化学纯;c)硫酸钠(Na2S04),化学纯;d)乙醇(C2H5OH),化学纯;e)浸油:折射率为1.518;f)蒸馏水。
(1)样品采集
选取泥岩、页岩、泥质粉砂岩、灰岩作为分析样品。岩屑:采样间距不大于20m,采样量不少于20g。岩心:采样间距不大于1m,采样量不少于20g。野外露头:采样间距不大于10m,采样虽不少于30g。采样记录应包括样品的井名/剖面、深度/位置、岩性、层位、编号、取样日期、采样人。
岩心或露头样品应除去表层污染物含油样品应进行洗油处理。疏松样品在研钵中用杵槌轻轻砸碎,致密样品破碎成Icm大小的碎块。碎块样品放进烧杯,加2倍样品用量的蒸馏水浸泡,置于温度低于-5℃的冷冻室内,12h后移至烘箱,逐步升温至120℃,恒温不少于8h后取出,再加入2倍样品量的硫酸钠饱和液,置于温度低于-5℃的冷冻室中不少于12h。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样品完全松散后将其烘干。
1)薄片制备应遵循按地层从新至老或深度从浅至深的原则进行。
2)碱性分析液按1L蒸馏水中加入0.2g碳酸氢钠、0.15g碳酸钠的比例配制。
3)取约I0g样品放进蒸发皿,加入碱性分析液浸没,用玻璃棒轻轻搅拌或置于超声波淸洗器内震动5min,形成悬浮液层。
4)用滴管吸取悬浮液层滴在载玻片的中部并使其均匀分布,晾干或放在不超过I00℃的电热板上烘干。
5)将适量冷杉胶放在载玻片的样品上,加热熔化,盖上盖玻片,挤压出气泡。
6)待样品薄片冷却后,将其浸泡在乙醇中10s〜30s,用毛刷除去残余的冷杉胶,清水冲洗,晾干。
7)在样品薄片的左端标识样品编号、井号/剖面.深度。
8)填写样品处理记录,格式参见表A.1。
1)薄片滴上浸油置于偏光显微镜下鉴定及统计化石。
2)根据正交偏光下是否具有十字消光图像区分颗石类和非颗石类。
3)颗石类化石依据正交偏光下干涉图像和单偏光下透视图像的特征划分属种,属像特征包括:a)颗石的形状和大小;b)颗石质环的形状、数目和厚度;c)中央区构造的变化;d)方解石晶粒的排列方式。
4)非颗粒和化石类化石依据单偏光下透视图像的特征划分属种,图像特征包括:a)晶体的形状和大小;b)晶体的数目;c)晶体的排列方式。
5)化石单个属种的相对丰度,以视域直径0.24mm为单位(目镜10x,物镜100x),采用如下
六个量级统计:a)VA(很丰富)一大于25枚/视域;b)A(丰富)一6~25枚/视域;c)C(常见)一1〜5枚/视域;d)F(较少)一1枚/(2〜10个视域);e)R(稀少)——1枚/11〜50个视域
f)VR(贫乏)一小于1枚/50个视域。
6)化石总丰度的统计方法以视域直径0.24mm为单位,统计20个视域内的化石总数。若所得到的化石总数小于400枚,继续统计直到化石总数达到4(X)枚,统计完该视域,并记录视域总数和化石总数。若统计100个视域仍未达到400枚,结束统计并记录视域总数和化石总数。化石总丰度以统计的化石总数按100个视域为单位换算,记录化石丰度格式参见表A.4。
7)化石丰度统计应不包括打屑掉块、泥浆污染和再沉积化石。
8)按以下标识记录化石的保存状态:a)G(好)一化石整体形态和结构沾晰,保存完整;b)M(中等)一化石整体形态和结构基本沾晰,保存较完整,或有轻微的溶解或增生现象;C)P(差)一化石粮体结构保存不完整,或严重溶解,或严贡增生,或宽结晶。
9)统计化石域种的数里作为化石屈种的简单分异度,按5.2.6的规定统计钙质超微化石的总丰度,绘制化石分析综合图。
自寒武纪到现代,都有孔虫分布。有孔虫种类甚多,已知的就有一千多属、三万多种,它们在壳壁成份、房室排列、壳口性质、内部构造以及壳饰等方面,都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有孔虫鉴定特征主要包括:壳壁、房室、外形、壳口、缝合线、亮饰等;除上述外形特征外,有些有孔虫的隔壁中还有复杂的管道系统(如希望虫,Elphidium),有的有孔虫壳口内具有齿板等构造(如葡萄虫,Uvigerina),都是分类鉴定上的重要依据。
4.2.1有孔虫的一般特征
有孔虫属原生动物门根足虫(肉足虫)纲的一个亚纲(目),是一种微小的真核细胞动物。其虫体由一团原生质构成,体外具有一个原生质分泌物形成的或分泌物胶结其他外来颗粒构筑而成的壳。从寒武纪到现代均有分布,在第三纪达到全盛,第四纪海相地层中有孔虫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指相化石。
A,有孔虫形态
有孔虫壳体大小一般在1mm以下,最大者可达110mm左右。它由单个或多个空腔状房室组成,根据房室的形状、数目及排列方式,可以将有孔虫分为单房室壳、双房室壳及多房室壳等。
B,有孔虫壳壁成分
有孔虫壳壁的成分有不同的组成,主要有假几丁质壳、胶结或砂质壳、硅质壳和钙质壳,其中以钙质壳最为常见,绝大多数有孔虫具钙质壳,包括似瓷质壳、钙质微粒壳和钙质透明壳等。
C,有孔虫壳壁构造
有孔虫以壳壁多孔而得名,这些孔包括口孔、隔壁孔和壳壁微孔等三种类型。在壳壁上还有不少纹饰,如瘤、肋、脊、刺等。孔和纹饰是鉴定有孔虫的重要标志。
第四纪有孔虫主要有两个亚目:小粟米虫亚目和轮虫亚目,前者仅一个超科—小粟虫超科,后者包括11个超科,其中抱球虫超科为浮游有孔虫,其余为底栖有孔虫。
4.2.2样品要求
每个样品约重100—200克,但必须视岩性、岩相决定,如化石丰富的海相沉积50克甚至10克干样即可。
4.2.3样品实验室前处理
不同门类的微体动物化石,分析的方法并不相同。例如牙形石用醋酸处理,超微化石用二甲苯或沸水处理等。下面介绍的是微体化石处理中最常用的方法 ,它适用于有孔虫、介形虫、放射虫等门类的微体动物化石。
1)碎样:将岩石捣碎,但不应碎至小于2—4㎜,更不应研磨,以免损坏化石。最好采用逐渐压碎的办法。地层样品和钻孔样品等松散沉积物不要经过此步骤。
2)散样:松软的岩石经清水浸泡一定时间后便自行散开。较为紧密的岩石可以在水中煮沸,或加上氢氧化钠或碳酸钠等一起煮沸,使岩石散开。固结坚硬的岩石需用其它方法:如灰岩可在茂福炉中加热至数百度后投入冷水,使其裂散;泥灰岩可在烘箱中加热烤干至近百度后用汽油浇浸(但需防止燃烧),再用冷水替换,使岩石散开。地层样品和钻孔样品等松散沉积物则直接放在烧杯中冷水浸泡,直至样品自行散开。
3)冲样:将散开样品中的泥质颗粒冲去,留下可能含有化石的较粗颗粒。可在铜筛上(孔径自0.05—0.1㎜不等,视化石大小选用)用水流冲洗,也可在器皿中反复淘洗,到泥质冲净为止。
4)挑样:将冲洗剩下的样品(粗组分)置于双目体视显微镜下挑选化石,进行细组分。
如果是近代或现代沉积样品,壳体中空而未被弃填时,可以用四氯化碳(比重接近1.6)浮选,使较轻的化石浮于液面,较重的石英等矿物颗粒沉于底部,然后过滤液体使化石富集在滤纸上,能够减轻挑样的负担。
4.2.4鉴定
在双目实体镜下进行。有时为了了解内部构造,需要磨制切片后用偏光镜观察。
4.2.5总结
根据鉴定结果,作出各个样品的鉴定单,有时还必须进行必要的数量统计工作。
藻类植物是指含叶绿素和其他辅助色素的低等自养植物。藻类化石种类繁多,现代藻类包括蓝绿藻、硅藻、轮藻、金藻、甲藻等等,藻类化石则有轮藻化石、硅藻化石、甲藻化石、金藻类的硅鞭藻化石、绿藻类的盘星藻化石等等。
4.3.1分类
(1)轮藻
轮藻为体形复杂的多细胞原植体植物,植物体以假根固着于水底淤泥中,地上有“茎”和轮生的“假叶”,没有真正根、茎、叶的分化,具独特的生殖器——卵囊球。卵囊球被强烈钙化,常作为化石(藏卵器)被保存在第四纪地层中。轮藻化石是指它的钙化的藏卵器。藏卵器大小介于0.2~3.5mm之间,常见形态有卵形、球形、椭球形、纺锤形、柱形及瓶形等。藏卵器的钙质壳由若干条(第四纪为5条)长柱状包转细胞组成,包转细胞从藏卵器底部开始,直立或旋卷上升至顶部合聚。底部有底孔和底塞,顶部有顶孔或封闭。在包转细胞表面可见瘤、中脊、横棒和波状起伏等纹饰。轮藻属轮藻门轮藻纲,包括三个目九个科,第四纪轮藻属种单调,仅有一目一科九属。
(2)硅藻
硅藻为单细胞藻类,属硅藻门硅藻纲。古代与现代硅藻共计190个属,其中120个属为现生种属。硅藻个体微小,约1~200μm,具两个硅质壳片,外形多种多样,有长椭圆形、圆形、三角形及五角形等.壳面具各种纹饰、纵沟及间插带,可作为鉴定的重要标志。根据硅藻细胞形态,硅藻分为两个目,即中心目和羽纹目,前者大多为海洋浮游种类而后者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
硅藻的分布由很多的因素决定,包括水体的酸碱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物质和水温等。例如,淡水硅藻主要受控于盐度、pH值和营养状况,而海表温度、暖流和冷流交汇处营养物质的上涌等都会影响海洋硅藻的分布,各因素的变化都会对硅藻种群的组成和结构产生深刻影响(Sancetta等,1991;Villareal等,1993)。在第四纪研究中硅藻对盐度变化的敏感性可以解释两个方面的问题:海面变化以及封闭湖盆的环境信息。此外,硅藻种群对营养的变化也很敏感,在暴发条件下能够快速增长到一个相对固定的很大的生物量,并且大量移除水中的碳和营养物质,是水体营养状态一个很好的指示器。
4.3.2.轮藻等钙质类化石样品实验室前处理方法
1)前处理阶段:烘干-冲洗-烘干。实验样品重量在50-150g之间;冲洗时选用250孔、0.061mm的铜筛。
2)组分:用100孔、0.154mm的铜筛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过滤,将半径<0.154mm的颗粒分离出来;然后用大铜筛将较大的颗粒物除去。
3)重液浮选:将经过前处理的样品放入CCl4溶液中,利用微体古生物的比重漂浮原理将其用过滤纸隔离出来。
4)观测制片: 处理好的样品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进一步选出标本制片。
硅藻等硅质类化石处理方法与植硅石处理方法相似。
牙形石(conodonts) 具有各种各样尖齿或锯齿状物的古代动物遗体,微体古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牙形石可能是一类已经绝灭的海生动物的骨骼或器官所形成的微小化石。牙形石个体很小,从不足0.1毫米到约4毫米。形态多样,或简单,或复杂,未经变质的牙形石一般呈琥珀光泽,浅褐黄、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磷酸钙,由磷灰石类矿物呈纤维状或薄片状排列而成。牙形石外形很像某些鱼类的牙齿或环节动物的颚器,故名牙形石,也有人称为牙形刺。
牙形石的生物分类位置至今仍未确定。牙形石分布甚广,但仅限于海相沉积物。从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三叠纪。牙形石演化十分迅速,为标准化石,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起着重要的作用。
牙形石在各种沉积物中分布甚广。灰岩和页岩中最多,白云岩、燧石次之,甚至在砂岩、砾岩中也可以发现。但牙形石仅限于海相沉积物,浅海、广海沉积物中均有。在非海相沉积物中至今尚未见到。牙形石从古生代的寒武纪开始出现,以后几经盛衰,绝灭于中生代的三叠纪。其演化历程达3亿年之久。牙形石在这个期间演化十分迅速,使得它有可能成为标准化石,有效地用于地层的划分和对比。牙形石的形体很小,在钻探工程的少量岩心和岩属中同样可以采到,这是它的另一优点,是其他大化石所不及的。牙形石在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尤其是井下地层的划分对比中正日益起着重要的作用。
4.5.1定义
孢粉包括孢子和花粉两部分。孢子是菌类、藻类、苔鲜植物和蕨类植物进行无性生殖的生殖细胞,产生孢子的细胞的器官称孢子囊。花粉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雄性小配子体,产生花粉的器官称花粉囊或花药。
分类系统看目前可分为3类。①自然分类系统:将孢粉化石按现代植物的分类系统,分别置入不同的分类阶元,并给予相应的命名。这种方法只适用现生种植物和第四纪及部分新第三纪的孢粉化石的分类中,如水蕨(Ceratopteris thalictroides)。②半自然分类:对于中生代和老第三纪的孢粉化石,由于难以确切按植物学的系统分类进行分类命名。只能以器官属名出现,即首先按其可能从属于某类植物而给予一个相应的词,再以其自身的形态特征给予一个相应的词,二者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孢粉化石的属种名。如三角山核桃(Caryapollenites triangulus)、小皱芦木孢(Calamospora micronugosa)、大型麻黄粉(Ephedripites major)、山龙眼粉属 (Pro-teacidites)等。③形态分类法(人为分类法):以孢粉化石外部形态作为分类命名的主要依据,而不考虑其亲缘关系。多用于中生代早期及古生代的孢粉。相应的在孢粉化石种属的处理上也形成自然属+自然种、自然属或半自然属+形态种和形态属+形态种 3种组合法。目前孢粉化石的分类及命名上争论较大的是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的属种,对它们究竟应该使用人为分类、半自然分类,还是应该采用自然分类,意见纷纭,莫衷一是。目前有约5~6种孢粉的人为分类法在不同的范围使用。
孢粉分析主要是通过典型剖面中不同层位的化石孢粉组合,反演相应的古植被演变,再根据古植被演变序列,推导相应的古气候及其变化过程,重建化石孢粉一孢粉植被-古气候演变序列,而且,孢粉分析也有助于划分和对比第四纪地层。因此,孢粉分析是研究第四纪古气候和重建古环境的最有效方法。
4.5.2孢粉分析方法
根据孢粉谱定量分析古环境,必然涉及到孢粉的种类和数量问题。孢粉种类反映了古环境的植被组成,而要反映古环境的植被构成,就必须统计孢粉的数量。
孢粉分析中应用较多的是孢粉百分比图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式。其中百分比图式为相对花粉统计量,浓度图式和沉积率图式是绝对花粉统计量。本文采用孢粉百分比图式。孢粉百分比含量是指某种类型的孢粉在一定孢粉总数中的比例,用百分数表示。这个孢粉总数可以是所有类型孢粉的总数,或者是所有木本植物:花粉总数或者是乔木花粉总数等等。
泥质岩类孢粉分析方法包括:岩石样品经物理、化学方法处理,使化石孢粉与岩石分离,收集,制片。
(1)仪器设备、材料与试剂
主要仪器设备:a)生物显微镜:双目,X100-650;b)撞击式岩石粉碎机;c)离心机:500~4000r/min;d)电炉:1000〜2000W;e)密度计:1.5〜2.5g/cm3;f)托盘天平:10mg;g)防腐蚀通风柜。
主要材料:a)离心管:玻璃或尼龙制品;b)塑料杯:100〜lOOOmL;c)玻璃烧杯:100〜lOOOmL;d)玻璃棒;e)塑料棒;f)筛:标准筛(孔径0.15〜5mm)、不锈钢筛(孔径200^)、尼龙筛(孔径小于lOftm);g)载玻片:d=l〜1.2mm,—级品;h)盖玻片;d=0.15〜0.18mm;Lxb=20mmx20mm,24mmX24mm,一级品;i)眼用镊;弯唇头齿;j)塑料桶;5〜10L;k)医用手套;l)玻璃底样瓶;2〜5mL。
主要试剂:a)盐酸:分析纯;b)氢氣酸:分析纯;c)硝酸:分析纯;d)乙酸:分析纯;
(2)样品采集
野外露头或岩心(包括井壁取心)应按地层顺序逐层、逐段采集,每块样品取200g。岩屑样品一般间隔5〜20m取一包,每份样品挑选后质量不应少于20g,混合样不少于200g。
(3)样品粉碎与称量
坚硬的岩样用撞击式粉碎机粉碎,粒径为0.45〜0.6cm。喑色泥质岩类应不少于20〜30g,灰绿色、红色泥质岩类应不少于100g。
(4)分析步骤
氢氟酸处理法,酸碱处理法。利用生物显微镜进行化石孢粉鉴定
(5)孢粉色变指数测定
材料要求,未经氧化处理的孢粉样。
孢粉颜色级别共分6级:浅黄色,1级;b)黄色,2级;c)棕黄色,3级;d)棕色,4级;e)棕黑色,5级;f)黑色,6级。
4.5.2仪器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中的植物及其生活的一门科学。
4.6.1化石类型
压型化石:这是较常见的化石。植物残体埋藏在沼泽、湖泊、河流、海洋沉积之中。经过若干年后,大部分有机质都已分解,留下未分解的部分,被压扁保存,成为化石,如角质层、栓质层等,通常与印模化石一起保存。
模型化石:这种化石的有机组织已不存在。植物体仅在岩石上留下外模印痕,经泥砂填充植物体的内腔而留下内膜印痕,保存为化石(例如蕨叶印痕、木贼类和科达目茎的内膜),印模化石在地层中最常见。
石化化石:硅质、铁质或钙质溶液渗透到植物组织之中,使植物体或一部分植物体保存为化石,例如硅化植物、钙化植物、煤核(一种钙质或白云质的结核)等。
除以上3种外,还有一种微体化石,保存在沉积岩中。孢子、花粉的细胞外壁含有孢粉素,某些单细胞藻类细胞壁中含有几丁质或假几丁质、硅藻的细胞壁中含有硅质和其他植物的木质部、木栓部、角质层等碎片,经常保存在沉积岩中未能分解,成为微体化石或微化石。
4.6.2研究方法
压型化石可用酸和碱,或舒尔茨溶液(Schulze’s solution)处理,有时也用氟酸或盐酸溶解岩石,使紧贴在岩石上的未分解的植物残体从岩石上移离,再用酸和碱或舒尔茨溶液处理,除去聚集在植物残体内外的有机杂质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石化化石可用岩石切片机切成薄片,粘在玻片上磨成更薄的薄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或切开石化化石,将切面磨光,用盐酸或氟酸侵蚀,洗净后,烘干,涂上醋酸纤维素或硝酸纤维素溶液,再烘干后,将植物组织撕下制片观察。
4.6.3分支学科
古藻类学 研究古代藻类植物。
古孢粉学 研究沉积物中或沉积岩中保存的孢子和花粉。
古木材学 研究古代的化石茎干。
古种子学 研究古代的种子和果实
4.7.1概念
木化石是最少上亿年的树木被迅速埋葬地下后,木质部分被地下水中的SiO₂交换而成的树木化石。它保留了树木的木质结构和纹理。颜色为土黄、淡黄、黄褐、红褐、灰白、灰黑等,抛光面可具玻璃光泽,不透明或微透明,因部分木化石的质地呈现玉石质感,又称硅化木或树化玉。
4.7.2按矿物学分类
矿物学分类为:石英木化石、玉髓木化石、蛋白石木化石。以石英为主,其次玉髓,蛋白石十分稀少。
从木化石的残余结构分析,部分蛋白石木化石己转变为石英木化石,尚见脱水作用下的弯曲裂隙残留。中生代时期形成的蛋白石木化石,由于时间长远,应力作用、热力作用及陈化,现已转变成石英木化石,只有新生代的蛋白石木化石才得到保存。
特殊木化石
1)扁平、扭曲木化石:木化石形成后所处的地质结构不同,展现的形状也各不相同,作者曾见于白垩纪地层中的松柏类石英木化石,在后期压应力作用下呈扁平状。在另一处四周为扭曲褶皱的侏罗纪地层,出露松柏类石英木化石,树干成”S”状。
2)炭化石英木化石:曾有一炭化石英木化石,树干高约二米,树干直径一米余,奇特之处在于树干三分之二以上硅化,形成坚硬的石英木化石,三分之一为炭化后形成可燃性炭。形成机理推测认为系树干在生长时受到雷电的霹雳击中燃烧炭化,后埋藏地下硅化而成。
3)碧玉状木化石:碧玉状木化石系结晶细腻致密,经过铁质浸染后颜色成褐色调的石英木化石、玉髓木化石、蛋白石木化石,由于应力作用常压扃平状。
4)藻附着木化石:树木倒伏到江海中,尚未形成化石之前,江海生物、藻类衍生其上,之后地质运动形成生物木化石,此类木化石层层都有藻类等衍生,说明不是形成木化石后,再有藻类寄生,而是木质形态时(而且是朽木状态下,当初地质运动导致树木倾倒于水中,藻类等层层侵入软质的树木结构,从而导致立体多层面的侵入内部),荷塘月色蛐蛐叫从大量雨花石藻类寄生木化石上分析,断裂处截面,都有藻类,说明不是形成木化石后,再有藻类寄生(否则藻类无法深入到内部,因为石化的木化石是硬质的),形成后长期浸泡在低温的碳酸钙液体中,形成藻层纹的包裹现象。
5)水晶木化石:木化石形成后又遭受多次SiO2的作用,在木化石的有利地段、空间形成第二世代、第三世代的水晶。
古生物化石是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活动遗迹,包括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昆虫等化石及其遗迹化石。古生物大化石是肉眼看见的古生物化石。
4.8.1样品要求
采样要求:样品大小依化石大小而定,尽量采集化石整体;但化石以外的围岩应尽量除去;微体化石样品应采集新鲜面;对疏松化石,先作固结处理,再采集;对大脊椎动物化石,应打成1x1m2的格子,对格子编号、照相,按格子整块采集。化石在野外要进行初步整理。
化石需在围岩上用记号笔写明样品号,并用软纸或棉花垫在需鉴定化石的部位,以防磨损;样品按项目、门类分装;随样品附上详细的送样单,内容包括样品编号、采集地点、大致层位、鉴定要求、送样单位、送样人及其联系方式等信息,并保证每个样品的编号与送样单一致。
4.8.2记录
标本鉴定以后,要进行记述。一个古生物种的完备记述,按顺序包括下列各项:学名、图版、同异名录、模式(种群)标本的编号和保存地点、鉴定要点、描述、度量及其他数据资料讨论、产地和层位。
4.8.3大化石鉴定
鉴定要求:化石定名、特征描述(附照片及素描)、确记时代及对占环境作出判断。确定比较大的分类阶元,一定到科,利用检索表等等资料将样品标本进一步检到属或是种。
有时还需要将化石进行连续的切片,以方便于进行了解到古生物化石内部构造特征。
古生物大化石图–植物
古生物大化石图-脊椎动物
古生物大化石图-无脊椎动物
古生物大化石图-昆虫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Latin for ‘horny layer’)是表皮最外层的部分,主要由10至20层扁平、没有细胞核的死亡细胞组成。角质层的主要作用是保护其皮下组织,防止皮下组织遭受感染(infection),脱水(dehydration)以及抵抗化学(chemical)和外力(mechanica)所带来的压力。植物表皮是覆盖保护膜表皮的树叶,嫩枝和其他空中植物器官无周皮。它由浸有蜡的脂质和烃聚合物组成,完全由表皮细胞合成。植物角质层是一层用蜡浸渍的脂质聚合物,存在于所有维管植物的主要器官的外表面上。植物角质层有两层蜡质:镶嵌在角质层中的角质层内蜡质和覆盖在角质层上的表皮蜡质。
植物蜡的化学成分是复杂的,不仅不同的植物种类不同,而且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也不同。
植物角质层的主要功能是作为透水屏障,防止水分从表皮表面蒸发,也防止外部水分和溶质进入组织。角质层的微纳米结构还具有特殊的表面特性,可防止植物组织受到外部水、污垢和微生物的污染。
植物表皮蜡是长链(从20到近40个碳)脂肪族和环状化合物的复杂混合物。合成脂肪族蜡的生物合成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酰基还原途径,生成伯醇和蜡酯;另一种是脱羰途径,生成醛、烷烃、仲醇和酮。在迄今为止所研究的大多数植物的角质层中都发现了含不支链、完全饱和烃骨架的脂肪族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正醛、正醇和脂肪酸,这些化合物的比例在不同的植物中有所不同。除这些普遍存在的成分外,还从一些特殊植物的角质层蜡中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蜡化合物。蜡类特有成分含有29或31个碳的完全饱和脂肪链,通常含有两个醇或酮官能团,导致位置异构的可能性,如仲醇、相应的酮、烷烃二醇和酮。在植物蜡中发现的大多数环状化合物是三萜,并且在大多数植物物种中处于微量水平。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植物中,如月桂、葡萄、绒毛椴等,三萜可以积累到很高的浓度。虽然目前已检测到的基本三萜类碳骨架有200多个,但在植物蜡中检测到的最丰富的三萜类成分是五环三萜类及其衍生物。此外,植物表面还提取了植物甾醇、生物碱、棕榈酸和硬脂酸等化合物,但它们是否为表皮蜡混合物的成分尚未得到证实。在一些植物物种中,除蜡以外的其他成分,包括二萜和黄酮类化合物,位于植物表面或附近,可以与蜡化合物同时提取。
为进一步了解植物表皮蜡的化学成分,提出了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改进蜡的提取方法,确保能够快速有效地提取出不同层次的蜡。其次,必须研究不同蜡层的确切蜡成分,以阐明每一层蜡的生物学功能。最后,探索识别一些由于缺乏标准样品而难以识别的特殊蜡化合物的新策略。
如上海交通大学通过GC-MS分析OE-AaMIXTA1和AaMIXTA1-RNAi转基因株系叶片中蜡和角质单体的积累,并与空载体对照株进行比较,特别是主要的角质层蜡,包括二十二烷酸、蜡酸、二十六醇和β-香树脂醇(下图)